4月18日-19日,为传播渔文化,水产学院在东、西校区分别开展非遗技艺“鱼拓”体验活动,传授推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鱼拓”的制作工艺及技巧。活动由学院团委主办,乔之怡副教授指导,国家级大创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渔文化研究与网络推广”成员、“海河精灵”科普宣讲团成员、2021级水族科学与技术1班包睿熙同学主讲,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李飞跃,专职团干部章晨茜及党员、团员青年代表50余人参与。

“鱼拓”灵感源自中国古老的碑拓技艺,起源于中国宋代,是一种将鱼的形象用墨汁或颜料拓印到纸上的技法和艺术,也是记录和展示不同种类的鱼的身长,形状,颜色等体表特征的一种方法。


在介绍了“鱼拓”技艺的起源与内涵后,主讲人用现场展示及播放项目组制作的《非遗传承·宋式美学》教学视频的方式对“鱼拓”制作过程进行了讲解,同学们很快便沉浸其中开始创作属于自己的“鱼拓”作品。

此次体验活动,同学们不仅通过实践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渔文化的相关知识、学会了非遗技艺“鱼拓”的制作过程,更是走出课堂,从美学角度切身感受平时专业课中提到的鱼的种类、体型体态等相关知识,提升了专业认同感、获得感与归属感。2022级水族科学与技术2班刘栩佟同学说:“一张张精美的鱼拓,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呈现了层层分明的鳞片、波光粼粼的鱼纹、强劲有力的鱼鳍和行云流水的流线,让我感受到渔文化的无限魅力。”


本次“非遗技艺‘鱼拓’体验活动”是水产学院传承渔文化项目“渔君同行——文化浸润工程”的重要内容,旨在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时提出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将融入专业特色的传统文化与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相结合,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内涵的文化育人工作品牌,着力培养更多综合素质过硬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水产学院供稿;文字:章晨茜 程双悦;摄影:陈韩宇 刘栩佟;编辑:张倩;审校:田健 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