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奋进者 | bat365在线官网平台2023年度优秀科技工作者系列报道(八)

时间:2024-02-02    点击:

日前,bat365官网召开科技工作会议,对bat365官网在科学技术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进行表彰。为进一步学习先进典型,凝聚奋进力量,我们将对先进事迹进行报道,激励广大科研人员继续发扬严谨治学的态度、求索创新的精神、执着奉献的品质,努力争取新的更大成绩。全校师生以先进典型为榜样,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事业中,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为加快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余萍:一江清水向东流,科研工作争上游

余萍,水利工程学院副教授,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系主任,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人选,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名师,bat365在线官网平台2023年度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     

余萍老师致力于研究水资源管理和保护领域的学术问题,包括水资源规划及利用、水务安全管理、洪涝灾害风险、水环境保护等。主持及参与完成科研项目2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天津市科委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重点项目、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等。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检索8篇,在Journal of Hydrology、《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灾害学报》等国内外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高影响力的论文;主编《天津市水务安全监管实用手册》;完成软件著作权登记2项。

余萍老师与地方政府、水利部门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他们提供技术咨询和解决方案。参与组织筹建天津河湖长学院,助力天津市河湖治理保护相关政策研究和技术推广;组织天津市水利安全生产培训工作,培训人数约1000余人/年,为天津市水利工程安全生产做出重要贡献。     

余萍老师十分注重研究生的指导,以身作则、因材施教。她与学生亦师亦友,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竞赛活动,同时在生活上给予她们照顾和帮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着每一位学生。     

 

徐晓燕: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徐晓燕,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教授,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智库专家,全国畜牧业绿色低碳科技服务专家,天津市生猪产业体系岗位专家,天津市优秀企业科技特派员,天津市优秀农业科技特派员,bat365在线官网平台2023年度优秀科技成果获得者。  

科技创新,引领循环农业发展。在国家大力倡导坚持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之下,徐晓燕带领团队融合利用环境学、生态学、农学、环境昆虫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专业知识进行有机废弃物高效资源化利用与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创新研究,成功开发出利用环境昆虫与微生物联合高效处理有机废弃物,将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餐厨垃圾等有机废弃物高效生物转化为高蛋白虫体和虫粪生物有机肥,并将转化产物用于水产、畜禽养殖与农作物高效种植,开创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打通了阻碍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技术瓶颈,实现了农业的循环高效、绿色发展。指导企业建成了全国第一条全自动化利用黑水虻处理鸡粪的生产线,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水平。2018年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科技苑》栏目对其研究成果的应用进行了30分钟的专题报道。其开发的沼液生态还田种植水稻技术被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司采纳并在全国推广。

无私奉献,助力乡村振兴。作为天津市科委科技帮扶骨干特派员和天津市农委委派宝坻区科技帮助专家,徐晓燕教授带领团队近几年先后组织了10余次大型的技术培训会,累计培训农户和科技人员超过1000人次,多次深入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在她的努力下,几年中将利用黑水虻处理畜禽粪便的新技术在宝坻、西青、蓟州等推广到了200多位农户中,将沼液生态还田种植小站稻技术在天津累积推广应用超过了8万亩,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农业绿色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多年来,徐晓燕教授扎根产业一线,围绕低碳生态农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与推广,实现农业生产生态良性循环,成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亮点。(科技处 宣传部供稿;编辑:黄宝霞;审校:田健 赵斌)